当我们在说《姜子牙》糟糕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
如果让我给《姜子牙》打分,即便是算上情怀加成也只有 59 分 —— 换句话,不及格。
当然不是说《姜子牙》—— 无是处,优点还是有的。
第一,画面确实好看,可以给良好。尤其是灭灯后漫天繁星的那段,确实惊艳。
第二,配乐还过的去 —— 但也仅仅是过的去,远不到惊艳。
下面没了。
真的没了。
而缺点嘛,主线不清
、转场生硬
、角色单薄
,等等等等。最重要的是,不接地气
。通篇看下来有种文艺青年自我陶醉似的感动与好高骛远,架子铺的足够大但是讲的是一塌糊涂。讽刺的是,电影的主题(之一)明明宣传众生平等,然而讲故事的方式却是高高在上、故弄玄虚 —— 和元始天尊真有的一拼。
在我看来,其实《姜子牙》有足以成为优秀的潜质。但是因为这样活着那样的原因,最终流于平庸。
令人惋惜。
《姜子牙》的主题推演
从个人的角度分析与脑补,我认为导演在《姜子牙》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主线。
明线就是经典的电车难题:五个无辜的人被绑在电车轨道上,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,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。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,但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。所以究竟是让电车撞死五个人还是一个人?
姜子牙的选择是撞死一个人,即所谓的杀妖狐(和狐妖体内的小九)、救苍生。但小九毕竟是无辜的,这对自认为是“正义伙伴”的姜子牙来说无疑是良心和道德上的苛责 —— 尤其是姜叔还是一个精神洁癖和强迫症晚期患者。
所以天尊对姜子牙的惩罚其实不重要,重要的是姜子牙自己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。他不登封神榜、在北海钓鱼十年,更像是一种赎罪和忏悔。与其说他是被天尊贬下凡间,倒不如说他主动选择了自我放逐。
申公豹不明白,他以为是大师兄有自己的傲气和矜持、不愿向师尊认错。而实际上姜子牙是想不明白,当年那一刀究竟是该斩还是不该斩。人活一世,最大的痛苦和不安经常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,不得不说是绝大的讽刺与悲哀。姜子牙总控想不通,申公豹怎么劝也是白扯。
因此小九的出现对姜子牙来说,无异于黑暗中透出的一丝亮光。他的纠结和心魔之前虚无缥缈,但是现在落在了这个具体的小姑娘身上。于是他一边保护小九,另一边一直致力于弄清小九究竟是不是狐妖。如果是,那姜子牙可以问心无愧的斩下当年的一刀;如果不是,那么现在护的小九一生周全就是弥补之前的错误和悔恨。
按照导演的设定小九的身份是人类,但我认为这么安排格局就太小了。小九完全可以(合情合理的)设定为狐妖和纣王之女,把更大的皮球踢还给姜子牙、带给他新一轮的矛盾和纠结:如果斩妖除魔保护人类,那么半人半妖应该怎么处理?
而这个时候姜子牙再看破自己的心魔,境界的提升会比单纯的“保护人类”要大的多(甚至会偏圣母一些)。所谓众生平等、人妖平等,天下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和敬畏。
其实看的出导演其实也是有心提一嘴人妖平等的,不然不会在北海安排商朝旧部和其他妖怪。但是这步铺垫后面没有充分利用,简直是巨大的浪费。
暗线则是另一个经典的命题,借用《姜子牙》的同门师兄《哪吒》里的台词:“我命由我不由天,是神是魔我自己说了算”。
哪吒的这句呐喊和六臂托起冰山的画面是整个动画里最燃的一段。现在想来,依旧会热血沸腾。
动画之内,九尾妖狐的出现是师尊的阴谋;《封神榜》中,是纣王在女娲庙耍流氓、写小黄文,引得女娲娘娘派出狐狸精去祸国殃民。这其中深层的意思是,神明在以个人的意志随意操弄人间。
说句磕碜话,天上众神看世间众人就和印度高种姓看低种姓差不多。可以给枣吃,也可以给一巴掌。人类则如同二等公民一般,生活的幸与不幸全看天老爷心情。
甚至天界表面上挥舞着天下大同的目标,背地里撒下了世界混乱的种子。为什么派出九尾妖狐?因为人心不古啊,人们都不信神了。所以我派出妖狐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,再派出大弟子斩妖除魔、收拢人心。
你们这些屁民都听神仙的,人间就和谐了;谁不听话的就是妖狐余党,发配北海!
至于流离失所的过客、战死他乡的怨灵、质疑这一切而被诛杀的异己,都是实现天大大同必要的牺牲。不过是几个凡人而已,怎配和神仙老爷的“天下大同”相提并论?
神明允诺生命平等,但是他们自己却在高处俯视芸芸众生。
这个真相对姜子牙来说,颠覆的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信仰。
因此他才会在结尾大彻大悟后果断砸碎天梯,就是斩断了(他以为的)神界对人间的枷锁:人类无法飞升天界,神仙也无法(至少不能再那么轻易的)降临世间。神界的影响减弱了,人类应该靠自己掌握未来。
愿世间,再无流离失所!
愿众生,再无谎言愚弄!
愿天下,再无不公!
一些不成熟的引申和思考
从艺术性的角度上说,故事到这里可以结束了。姜子牙的艺术形象得到了巨大的升华,神明的们的枷锁也被砸断了。但是从社会和现实的角度(以及个人粗浅的政治判断)来看,姜子牙的抗争远远没有结束。
姜子牙非常类似于封建社会朝代末期时常见的农民起义领袖,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反抗压迫化身。但是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农民起义都是以失败告终,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人(包括姜子牙)是“反抗者”而不是“建设者”,是破坏旧秩序的人而不是建设新制度的人。
当然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指出错误的道路总是很简单的,但是寻找正确的道路确实很困难的。姜子牙砸碎了天梯大家都喜欢看,周文王重视农业恢复生产没人管。一方面,种地不好看;另一方面,种地也不好拍。久而久之,这种宣传上的差异让大家都想去搞事情,没人愿意搞生产了。
但恰恰是这种平平无奇的种地(日常建设)才是达成姜子牙理想的方式,这是一条光荣而又艰巨的道路。
“光荣在于平淡,艰巨在于漫长。”
姜子牙的角色究竟差了啥
和别的电影相比可能有失偏颇,那就和《哪吒》比吧。
《姜子牙》的角色和《哪吒》中的相比,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物不够立体。而且这个不立体不单是某个角色,而是全体人物整段垮掉。
而第二大的问题是,不够搞笑。
不要小瞧笑的力量,喜剧就是有着更大的接受程度。人们在哈哈大笑之余,一些剧情上的小纰漏都是可以宽容和理解的。如果不知道该怎么讲故事,那么先从让人发笑开始总没错。
《姜子牙》里的搞笑担当(应该)是申公豹,《哪吒》里的搞笑担当是太 2 真人。
首先,从人设上太乙就比申公豹搞笑。
《哪吒》里的太乙,出场自带三分谐星气息。不说嘴边那抹销魂的小胡子,也不说万人敬仰的走路姿势(虽然有点婴儿肥),单是那充满四川特色的普通话就能让我笑出声。
作为对比,《姜子牙》里的申公豹没有方言梗,长的又过于光正伟岸,仅从人物形象上就没太乙那么讨喜。
其次,太乙是个马大哈,而且因为这种马大哈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—— 装逼失败脸被打肿了、骑猪酒驾结果坠机了、宿醉刚醒忘记密码了…数个片段在让人捧腹大笑之余,勾勒出一个憨憨仙人的形象。而其后灵珠被盗、魔丸降世,一系列的故事展开都是因为他的粗心大意。可以说太乙的搞笑和主线完美契合,是属于相辅相成的存在。
反观申公豹,性格上是个典型的正派人物,直爽、仗义。作为一个好兄弟,申公豹没问题。但是作为一个搞笑役,申公豹明显不合格。狐妖幻术的时候他没有夸张的行为(只是单纯的看着姜子牙的后背),日常相处时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搞笑桥段。他的内在太正派,谈不上什么引人发笑。至于他中了麻药以后面部扭曲,更多的是为了搞笑而搞笑。所以一个正派的申公豹再加上一个正派的姜子牙,两个都是正派的人很难互相凸显对方的特点。所以《姜子牙》里的申公豹可有可无,变成了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工具人。
最后,太乙憨则憨矣,关键时刻绝不掉链子。所谓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忠臣。天雷滚滚劈向两个孩子的时候,申公公直接就跑了。倒是太乙举着宝莲迎着元气弹冲了过去,大喊一声:开~
这是属于太乙的高光时刻。
结合前期的铺垫,太乙的形象立刻鲜活和高大起来:或许有点憨、或许很散漫、打架也似乎技不如人,但是却是一个正直和勇敢的神仙。他有着一个神仙必备的品质:悲悯。
而申公豹虽然在最后也独自阻挡九尾狐,甚至也留给观众一个悲壮的背影。但是因为前期不够搞笑,这悲壮就让人觉得有点别扭。和太乙从憨批到英雄的成长相比,申公豹的献身多了点刻意的味道。
更坑爹的是,死都没死成。
主角对比:姜子牙 vs 哪吒
女主角(大雾)对比:敖丙 vs 小九
反派对比:申公豹 vs 九尾 + 师尊